|
贵阳网  乌当频道> 医药健康   >正文
[ 打印 ]

乌当推进制药产业发展 挑起区域经济发展大梁

发布时间: 2014-06-11 10:59:52 来源: 贵州日报
摘要: 贵州天安药业坚持走科技创新兴企之路,引进了胶囊药品自动包装生产线。今年第一季度,作为乌当区工业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医药制造业,实现总产值158210万元,同比增长28.2%,其增速名列全区工业经济各产业之首。

  贵州天安药业坚持走科技创新兴企之路,引进了胶囊药品自动包装生产线。

  康心药业仓库自动传输系统的电子扫描复核台。

  贵州健兴药业合剂全自动生产线。

  康心药业物流中心一期工程落成庆典现场。

  贵州省医药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稿

  核心提示

  贵州中药品种资源丰富,素有“夜郎无闲草,黔地多良药”的美誉,是我国四大地道中药材产地之一。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中医药、民族医药,将医药产业定位为贵州特色优势产业“五张名片”之一,今年又提出将医药产业和大数据产业发展作为“姊妹篇”来谋篇布局,努力使医药产业成为构建贵州特色产业体系的战略突破口,积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。

  紧紧围绕省委、省政府的决策部署,省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,扎实履行职能职责,通力协作,汇聚起推动全省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。

  今年第一季度,作为乌当区工业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医药制造业,实现总产值158210万元,同比增长28.2%,其增速名列全区工业经济各产业之首。

  乌当区医药制造业连续10年保持了快速、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。2013年,乌当区制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3.12亿元,同比增长25.41%,不足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十分之一、仅9家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创造的产值,不仅占据了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.41%,及贵阳市规模以上制药业总产值的33.83%,贵州省规模以上制药业总产值的22.6%,而且完成税收2.5亿元,同比增长21.2%。乌当区医药制造业其企业数和总产值均排列全省区、县、市第一。

  优化布局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

  以产业基础建设为保障,着眼集群发展为目标。坚持规划引领,政策扶持,优化布局,区委、区政府切实将发展现代制药业纳入“十二五”规划盘子,并作为打造黔中新型工业化先行区、振兴工业经济主导的产业重点培育,先后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快制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、《乌当区现代制药产业创百亿元产值培育计划》及《乌当区产业布局规划》等,依托新型工业化产业园,重点打造中药、民族药、化学药品、生物制剂及医疗器械制造;健康保健产品生产;中药材种植及饮片加工;医药产品物流及印刷包装服务;健康休闲、康复医疗等五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。

  以着眼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为导向,按照“园区聚集、创新驱动、壮大规模、加速发展”的思路,加大投入,举全区之力将制药业做大做强做优,着力构建空间布局合理、产业结构优化、主导产业突出、产业集群发展、创新体系完备的新型医药工业发展格局。

  提升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能力建设,夯实发展基础。近几年来,区政府投入3亿多元,改善道路交通、供电、供水、供气、排污及绿化、宽带信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,为吸引企业入驻创造了一流的投资创业环境,为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增添动力。

  被列为全省100个产业园区之一的洛湾云锦医药食品新型产业园,作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发展平台,顺利完成了与中色十二冶合作,园内马东路、马百路、给排水管网及供电、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强力推进的同时,有5家医药产业项目入园加速建设。投资5000万元、占地50亩、集药品仓储、销售、配送为一体的康心药业物流中心,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,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,实现利税3300万元,成为贵州省最大的药品批发流通企业。

  截至目前,乌当区已建成了占地面积为990亩的东风医药工业园、高新路医药工业走廊,两个制药业团组聚集了10家制药企业。规划用地3000亩的洛湾云锦医药工业园将于明年建成投产。迄今,乌当区已初步形成了以两园一走廊为主要支撑的区域集聚、创新发展的格局,不仅吸引各种要素向园区、走廊集聚,而且有效促进了土地等各种资源的集约利用。为实现现代制药产业大跃升、结构大改善、布局大优化、质量大提高,实现黔中经济圈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项目兴业 促进制药产业升级

  项目是壮大医药产业经济实力的载体,推动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发动机。按照“园区聚业、项目兴业、创新助业”的思路,创新抓重大项目建设,实现项目与产业良性互动,以抓项目兴产业,促进产业升级和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制药企业。

  依托重大项目,高效配置土地资源,有序整合空间,在巩固和提升制药业现有发展空间的同时,通过拓展新的空间,承接现有制药企业扩大规模和新企业落户。

  目前已完成了痰喘半夏颗粒等中药生产线、柯瑞药业产业基地、拜特药业注资整合德祥药业等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,以及新天药业消淤降脂胶囊产业化及异地改扩建工程,健兴药业中药分厂项目一期、中药合剂、颗粒剂GMP技改扩建,威门药业GMP异地技术改造一期及铁皮石斛产业化,远程制药抗妇炎胶囊和尿炎清胶囊产业化、景峰制药及西创制药注射剂GMP技改、天安药业原料药规模化生产、宏宇药业亚健康调理产品生产及检验中心建设等重点扩建、技改等项目已按期建成达产。

  项目兴业,打造具有群体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,已成为乌当区推动制药业跃上新台阶的动力。投资1.2亿元的贵阳新天药业GMP制剂生产项目建成去年投产后,新增销售收入2.5亿元,新增税利6800万元。贵州健兴药业入驻东风医药工业园8年来,经过不断改扩建,年产值从最初的4000万元,去年增长到15.62亿元,向国家上交税金9000万元,一举成为乌当区制药业的“领头羊”,乌当区第一纳税大户,跻身于贵州现代制药业前三强。

  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,构建科技平台,按照国家发展新兴产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,推动制药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改的步伐,乌当区制药企业不但拥有省市级医药企业科研中心7个,成为引进和推广新技术、开发新产品孵化平台,而且全区医药企业有40条生产线完成了GMP改造和通过国家认证,其中有19条生产线完成了新版GMP改造并通过国家认证。

  创新引领 培育品牌拓展市场

  没有品牌,就没有市场。把企业建成名牌,把产业做成品牌。围绕“做强企业、做大产品、做精产品、做响品牌”,瞄准市场需求,主攻高端技术,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,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,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。

  推进制药产业品牌化建设,着力打造在省内外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龙头企业。贵阳新天药业被指定为“中国民族药品定点生产企业”,并获“全国乡镇企业诚信守法企业”殊荣;贵州健兴药业被定为“全国少数民族特需药品定点生产企业”;贵州宏宇药业被命名为“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”;贵州远程药业获全国和贵州省创业之星荣誉称号等。

  随着乌当区一批制药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崭露头角,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、科技含量高、附加值高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走俏叫响。贵州景锋药业生产的“参穹葡萄糖注射液”年销售额达11亿元,占据了企业生产总值的95%以上;健兴药业研发的“肺力咳合剂”和胶囊去年实现产值9.9亿元,占据了企业总产值80%以上,连同新天药业研发的“坤泰胶囊”、远程药业研发的“淤清胶囊”等入编新版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》,成为独家名牌产品。新天药业研发的拳头产品“宁泌泰胶囊”年创产值3亿以上,占企业总产值的50%,不仅荣获“中国民族医药协会推荐产品”称号,而且还是贵州省唯一获国家“863”高新技术研发计划药物类项目,该企业自主研发的“消淤降脂胶囊”被列为国家“十一五”重大科技“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”项目。贵州宏宇药业按古老苗方研发的“金喉健”继2010年获国家发明专利奖后2012又获一等奖,作为贵州省第一个获发明专利的苗药,年产1000多万支,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、市、自治区及港、台等地区,年销售收入1亿多元,是贵州省苗药单一药品销售量最大的特色药品之一。贵州威门药业申报的中药“头发蓼”被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,该企业研发的拳头产品“热淋清颗粒”不仅占据企业总产值的65%,还走出国门,销往越南等东南西市场,前景看好,显示了品牌的魅力。

  据统计,乌当区制药企业持有国家批准文号的药品140余个,其中民族中成药84个,已投入生产的112个,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号44个,列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号15个,拥有专利93个,单品销售上亿元的10余个。

  基地建设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

  乌当区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,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,不仅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,现已探明有1058种,储量为91余万吨,而且人工栽培中药材的功史悠久。

  为解决制药企业原材料供应,同时带动种植基地周边乡、镇经济发展。乌当区充分利用贵阳国家农科技园在该区的优势,通过整合资源,出台对中药材种植企业给予资金补助的扶持政策,结合退耕还林、退耕还草、退耕还药,集中建设高标准、大规模的GAP中药种植基地。目前金实农业科技、芊芊园艺、科农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,按照高产、优质、高端、生态、绿色安全的标准体系建成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6个,种植面积2.3万余亩,仅去年为农民增收近1亿元。

  威门药业采取“公司 农户基地”形式在新场、新堡及周边区县等乡镇建立了万亩头花蓼种植基地,带动1000余户农户种植,年增收500多万元;新天药业通过租用农户土地,用工使用租地农户劳动力形式,种植苦参、丹参、三棵针等中药材500多亩,带动100余户农民年增收50多万元;德祥药业和远程药业建成了土大黄、红土茯苓、木瓜、萱草及杠板归稀有中药材基地,解决了边远地区农民的就业问题,为农民增收400多万元。新天、威门、宏宇等7家制药企业采取发展药材专业户、专业村、专业合作社等多种经营模式在百宜等乡镇发展地道中药1万余亩,带动了6000多农户增收受益,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。

  (乌当区新闻中心供稿)

责任编辑: 侯舟舟
延伸阅读
网友评论(共0条评论,查看精彩评论,请点这里)
用户名:     密码:    匿名发表
Copyright © 2008-2013 Gywb, All Rights Reserved
贵阳网 版权所有
黔ICP证03060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-2003002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黔)字第80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【2010】136号